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迎来通车七周年。七年来,覆盖伶仃洋的“世纪工程”不仅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的“超级纽带”,更是外贸增长的强大引擎。据拱北海关统计,截至今年9月,海关共管理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境车辆1893.1万辆次,进出口货物总值1.24万亿元。其中,今年前9个月,货物进出口总额2288.8亿元,同比增长37%。来源:新华社 一座桥梁连接着三个区域,这三个区域一直是一条通道的天然裂缝。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超级动脉”,港珠澳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大桥。粤港澳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共建的大型跨海交通项目,为大湾区开放型经济打造了急需的效率优势。七年来,港珠澳三地制定了互惠互利的共同政策,搭建了经贸新通道,促进了粤港澳物流联动发展,促进了桥式电商业态的爆发式增长。据统计,今年前9个月,通过大桥口岸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出口超过764.6亿元,同比增长99.2%。商品成本超过去年。大桥口岸已成为全国跨境直购(9610)出口第二大口岸。这条“大动脉”平均每天有近500辆跨境电商卡车通关带着超过160万个包裹满载“飞”往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见证了“中国制造”加速扬帆海外、走向世界。隔海相望,连接粤港澳三地。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通过“协同检查、一次性放行”等制度变革促进三地人员高效往来,也加速了大湾区“一次性生活圈”的融合。七年来,三地不断放宽桥梁通行政策。自驾“北上”、环湾区旅游日益成为港澳居民新的出行选择。 “走桥、游桥”成为大湾区旅游新趋势“一程多站”旅游产品的稀缺性将不断增强。据统计,到2024年,通过大桥进出内地的港澳居民将超过1290万人次,年均增长82.8%,创历史新高;交通流量方面,港澳“北行”单牌车辆总数突破384万辆,2024年港澳车辆保有量突破244万辆,占口岸客运量的60%以上,已成为口岸交通的“主力军”。这些数据直观地反映出,港珠澳大桥对于促进粤港澳人员往来和经贸往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桥梁连接人心,连通大局。港珠澳大桥历经七年改造,打破区域间交通障碍经济一体化和贸易“黄金通道”功能明显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竞争力显着增强。七年来,包括白拉桥这艘航母,从精密电子元器件到高端医疗设备,从新能源产品到智能终端,大桥口岸货物种类日趋多元化,高科技动能为口岸发展注入活力;以大桥为媒介,口岸2小时4小时通关优势和便捷的交通物流网络,使大桥的物流实现“快而快”、“内外大”、“内外优”、“内外智”。人员、物流、资金流动加速,基础设施“硬联通”向发展“软实力”转变。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进口大桥口岸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57.5亿元,同比增长32.2%。这一数据充分说明,打破区域壁垒、促进产业协调发展,高科技、高价值商品可以通过“黄金通道”到达世界。一大批以新技术、新模式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正在加速粤港澳大湾区崛起,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环境的鲜明注脚。 “桥”对接大湾区,开启新高度。七年来,港珠澳大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卓越成就,也坚定了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推动世界一体化,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我们高兴地看到,随着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效应不断释放,其辐射范围已从传统市场延伸到更广泛的新兴市场。七年来,以大桥为纽带,香港金融、贸易、服务等优势产业与珠海、澳门制造业高度融合,吸引更多境内外投资,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与此同时,桥港贸易伙伴网络不断扩大。今年前9个月,通过大桥口岸建设“环路”国家进出口总值68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6%,港珠澳大桥已逐渐成为经贸往来的黄金枢纽。我国与共建国家之间的运作。通过港珠澳大桥,从融合到开放,从开放到变革,资源整合、跨界合作的生动案例,是开放共赢的鲜明体现,也展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硬核信心和澎湃活力。车轮滚滚,永不停息地穿梭;七年飞行,热情爆发。从伶仃洋的“世纪工程”到连接中外的“经贸大动脉”,港珠澳大桥不断释放促进经贸发展的潜力,展现出“一国两制”大湾区“民心相通、经贸融合”的美好画卷。展望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ea,这条连接三区的“经贸”将持续加速要素畅通,为大湾区外贸稳定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岳世行 撰稿